本来,朱慈炫想给有功之臣实封,并不是为了恢复分封制,而是让他们子孙来管理那个小国,哪怕与大明分离,那不也是汉人的国度不是。
毕竟,即使到了后世那等科技水平,也很难满足民众各式各样的诉求,一旦被野心家蛊惑,太过庞大的国家容易陷入动荡之中,反而不如一个小国好管理。
再说了,按朱慈炫给大明规划的版图已足够大,再去管那些岛屿,哪有如此多精力?
到了后世,没了他这个千古一帝的威望,皇帝都会被民众推向断头台,更别说陷入内战。
宁为鸡头不做凤尾,这是大汉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,有当皇帝机会,又有几人能抵得住这天大的诱惑?
小国家的凝聚力,远高于大国,这在后世一目了然。
朱慈炫可不想看到大明分裂,哪怕朱氏子孙被人替代,都好过一个大国的分裂。
这不仅仅是领土分裂,更是历史、文化和传统的割裂,对大汉民族都是沉重打击。
但对上书房精英臣子的反对,他也不能无视,总不能强逼他们去自己封地吧。
不说他们子孙会如何,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是真心反对,而非顺大流不得不为之。
当然,也有被道德绑架不敢接受实封的。
这么一折腾,实封制基本宣告破产,只能想办法找出一个合适体制,去管理那些岛屿和未来新大陆的领土。
对比于往西拓展领土,朱慈炫更认同控制整个太平洋,这必然要将整个美洲纳入大明势力范围。
或者说,沿太平洋沿岸的领土,全部得是大汉民族建立的国家。
如此,大半个地球属于大汉民族,得有个合适的体制来管理才是。
殖民体制肯定不行,因为这些领土本就是大汉民族所有,殖不了民。
想来想去,想到个可能更适用的体制——英联邦。
英联邦没有权力机构,并不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,而是由独立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,成员多是前殖民国家和保护国。
大明要在当前条件下实现英联邦这种体制,或许做不到,因为这又回到实封制的问题。
得有个过渡体制,那就是联邦制国家。
联邦制是由几个成员国(如共和国或邦、州等)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。它是国际交往中的主体,有自己的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,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。联邦行使国家的外交、军事、财政等主要权力。联邦同成员国间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。
其实,这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分封制。
只是,大明作为联邦的主体,占据绝对优势,只可能被从内部改朝换代,而不可能会被一些成员小国所取代。
相对于来说,这种体制在未来的几百年会更稳固一些。
待时机成熟,可允许成员国全民公投,决定是否成为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,甚至可以脱离联邦。
而留在联邦里的成员国,与大明一道组成大明联邦,这种较松散的联邦,会减轻大明的负担。
朱慈炫大概捋出一个思路,而反对实封的大臣们却在绞尽脑汁,要想出一个万全之策。
大家都聚集到袁可立府上。
反对实封看似是郑三俊和王体乾出头,实则上有袁可立、孙承宗这些大佬暗中支持,目的是为了先将此事挑出来,看看乾圣反应再作应对。
哪知乾圣并未有激烈反应,反而给大家出了个大难题。
反对必须有理由,并且得有更好的对策。
你们不是反对实封嘛,那就给朕拿出一个更好方案来。
大汉民族为何一直以中原为核心,经过数千年才扩展到江南和岭南?
实际上也是大国难管理的问题。
士大夫们一直反对对外扩张,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毕竟,没一个皇帝或政权,能达到乾圣朝这等高度,对外扩张的后果就是灰溜溜退回。
安南就是个好例子。
成祖皇帝好不容易有扩张之心,将安南重新纳入汉人版图,可最终结果还是回退至两广,安南重新游离大汉民族政权之外。
现在是不一样了。
经历防城大战,南洋诸藩损失一百六十多万军队,明军一路高歌,清扫南洋诸藩不说,还将那里的土着迁到大明做工程。
大明移民数千万,南洋完全成了大汉民族的领土,从而避免版图过度扩张的弊端。
再加上到时将天竺纳入领土,大明版图的确过于庞大,那怕是迁都到南京,依靠八百里加急,也很难快速应对可能来临的危机。
要是再将南洋外洋岛屿纳入大明领土,甚至将那个什么美洲纳入领土,大明中枢更加管理不过来,最终还是会如安南那般脱离大明。
只不过,脱离大明,它们依然是大汉民族的领土,改变不了同种同文的本质。
在座的都是精英,经过乾圣熏陶后,这些问题看得门清。
但他们仍有历史局限性,讨论来讨论去,都没有一个比实封制更好的办法。
有人提出让朱氏子孙实封海外以避嫌,但遭到袁可立等严辞拒绝,看看那些亲王、藩王在封地上的表现,没比有功之臣实封好到哪里去,甚至还更差。
成祖之后,有几个皇帝是具备战略眼光,还是精通军政?
明朝皇帝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荒唐,性格也是古里古怪,也就是有成熟的行政体制在,要不然早就亡国了。
而在现有的二三十万皇室里,能让乾圣看得上眼的,也不过朱由检、朱聿键等寥寥几人,其他的不过是酒囊饭袋而已。
再说,大家从那个千古一帝那,还经常听到虚君制呢。
一个皇帝为何要谈虚君制?
还不是不相信子孙后代如自己那般英明嘛。
对用朱氏子孙实封海外,替代有功之臣的提议,被大家一致否决。
只是,他们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,于是又将目光转到乾清宫东暖阁那位。
看到大家热切的目光,王体乾摊摊手道:“陛下的确已有定计,但没透露出一丁点,连高公公都不知道。”
“王公公,打听这种事不犯陛下忌讳,你只要找出蛛丝马迹来,大家伙才有可能揣摩出来啊。”
郑三俊这个始作蛹者最焦急,要是没对策,那不成了为反对而反对吗?
而这是乾圣所禁止的。
喜欢移明皇帝请大家收藏:(www.adwzw.com)移明皇帝阿达文章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