怀庆府顶天了也就占据个半年,到时候大顺军一撤退,土地可带不走。谁敢放心让家眷老小留下?还乡团可是会反攻倒算的。
农田分给本地百姓反倒更合适。各处成立农民会自治,再加上编练些乡卫队,他们一定会为了到手的土地跟官府拼命。
将来如果衙门胜了,本地百姓自然更加怀念大顺军,盼着再打回来;如果百姓能保住土地,同样忘不了大顺军的恩情。
双赢。
不管他们能不能理解大统领的“良苦用心”,照着干就完事了。李自成没空待在怀庆主持大局,交待完一些事情,他匆匆出发了。
大统领要抓紧时间去将各路赶来的明军逐一击破。以免到时被包围在怀庆进退不得。
尤其是王朴的六千京营兵、卢象升的三千“天雄军”、邓玘的六千川兵、马祥麟和张凤仪的两千白杆兵。
左良玉和尤世禄暂时不用担心。这俩位爷比较机灵,一听说怀庆府被大顺军攻破,立马掉头率队赶往潞安。
他们跟马士英等人会合,一同“保护”沈王,“杀”的流贼哭爹喊娘。死王爷已经不会说话了,只能希望巴结好活王爷,能让他帮着美言几句。
当然,李自成没忘记给他们每人送一车郑王府搜刮来的财物。
张宗衡那边也送过去两车金银珠宝。对方收没收还不知道,消息没传来。
为防意外,李自成抽调张能的第四军去垣曲,跟刘芳亮会合,守住西大门。
张献忠和焦得名继续看守黄河一线。
他们已经分得了大批财货,正在兴头上,对这安排自然没意见。
李自成的“御林军”中,步哨、炮营等全部留在怀庆防守。他们虽然也配有马匹,到底和正经骑兵不同,突袭行动就不带了。
辛思忠的骑兵哨带走。还有哈台吉和谷可成的骑兵也跟随李自成行动。全部加起来有四千多骑,马匹有九千。
“灭火队”轻装出行。
……
九月二十四日后半晌,李自成带着大队人马抵达修武县。
城墙高二丈,纯土坯。要等崇祯八年才会变砖墙。
二十多天前,县城被张献忠等人攻破。当时几乎没啥抵抗,知县刘凤翔缒城遁去,撂挑子跑了。
新知县还没有到任,现在城内都没个主事人。
从清化镇流过来的小丹河绕城而过,在此处东关码头坐船可直达天津。
阳城人王重新做买卖走的就是这条路。洪洞人沈一石给建奴送货就用王重新的船队,到了天津再转海船去辽东。
一条船可载重上万斤,一辆骡车才能拉多少?船只可以顺河而下,骡子就算每天吃三十斤粮豆都没法拉车日行百里。两者综合成本相差几十倍。
所以资敌的晋商,比如范永斗等人,他们给鞑子的大宗货物同样多走这条水路。
李自成现在也抽不出时间收拾他们。
修武县城南边还有条汇入黄河的沁河,离小丹河只有二十来里地。
所以,夹在两条大河中间的修武县完全不缺水。
但是,修武人却从来没有想过引水灌溉农田。直到数百年后新忠国成立,大修水利,当地人说什么“人活一百,没见过浇麦”。
明代类似修武这样的地方不在少数,乡民们真就是完全靠天吃饭。等过几年后遇到旱灾,你说算是天灾还是人祸?本来修一些水利就完全可以避免惨剧的。
就算真遇到旱的河水断流,那凭借之前的积蓄,多少也能撑过一年。
可叹!
城北的东关村是重要的水陆码头,还有个超大煤场。这边附近的小煤窑有三四百家。
沁水人陈大义在这里设有蜂窝煤加工场。
李自成也没空去视察。
修武县里还有个奇观。
原历史线十几年后的《创修关圣庙碑》,不知道是出自哪位大佬的手笔。碑上的落款依次并刻着3个年号:“大明崇祯拾柒年”,“大顺永昌元年,“大清顺治元年”。
人才!
大队“流贼”气势汹汹而来,修武县里的老爷们还在商量是投降还是抵抗,一堆人争的面红耳赤。城外的大顺军已经东行而去。
李自成顾不得打吐豪,他率领大队沿着晓丹河继续东行。
傍晚前,大顺军走到了获嘉县。
大顺军正拿出“神器”,要拉铁丝网扎营,获嘉县城来人牵着猪羊要劳军。
“大统领,乡亲们盼望天兵已久,还请移驾入城修整。”
这帮人真懂事啊。
“获嘉父老有心了,赵某感激不尽。”
李自成自然不会跟他们瞎客气,夸赞完,先派侦骑入城,没问题后大队再入城。
以冯千户、王知县为首的士绅土豪们在县衙门口恭迎大统领。
接下来不用说了,自然是吃喝玩乐一条龙伺候着。李自成乐在其中。
……
冯上友一族已经在获嘉落地生根两百余年,世袭千户,枝繁叶茂。
他家祖上丰功伟业以及牛皮人物不多说了,远房势力和叔伯兄弟们也不说了。他二弟是光禄寺少卿,他三弟是举人,他四弟是秀才,他五弟是湖广参政,他六弟在陕西在当教谕。
冯上友二儿子是莱州府同知;三儿子是贡生在京师念书。至于大儿子,当然是守在家里吃喝玩乐准备接老子的班当千户。
老冯没啥本事,所以之前宁山卫指挥使张承宠也就没怎么招揽他。
老冯有自知之明,反正大顺军打过来我投降就好了,短毛走了我还是千户。冯家都打定主意不抵抗,获嘉县也就没啥人再敢出头了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