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自成道:“观大明科举,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中了进士,他们的才华自然不用怀疑。可他们对地方事务能有多少了解?如何能做好地方官?还不是任由胥吏摆布?好一些的也不过是劝勉百姓安于农桑,再修条水渠万事大吉。”
宋应星叹道:“是啊,腐儒实在见多了。要说科举还有《四书五经》供学习,如何做官却没有任何参考,就那么把人派出去了。很多知县对庶务一窍不通,如何做得好父母官?”
李自成又介绍说,大顺治下,衙门人员全部公开招考,只要有秀才身份就可以参与选拔。当然,若想升迁,肯定是功名越高机会越大。
而且,知县是总管一县之事,让他去审案不合适。也不能让一个学历史的去指导农业上的事情。
专业上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去做。
李自成顺便又说了一下县里衙门的架构,宋应星不由皱起眉头。
“大统领,恕我直言,若依此,一县之内要有多少吃皇粮的人员?太多了吧?”
“宋先生所虑切中要害。我是这么想的……”
正如顾炎武说的那样:天下太平,则小官多,大官少;天下之乱,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。
这个很有些道理。
像大明的县衙门这样,官员三四个,然后靠一群贱民身份的“小吏”去治理几万人的县,能把政务搞好才怪。
而且那样看似朝廷养的官少付出的俸禄少,可是因为下面的吏役吃拿卡要徇私舞弊,实际上对小民的盘剥更众。
李自成一贯对官僚体制非常的崇拜。
他坚决认为,后世之所以能做到古代社会、传统社会所不能达到的强大的社会控制力、执行力,关键就是建立了庞大的官僚集团。
也许会有些人浮于事的情况,但总的来说,利大于弊。
一个县里的任何事情都能找出专人负责,可比历朝历代粗放的管理强多了。
而且从管理学的角度讲,其实从秦朝起就开始总结出经验了。
秦朝四十个郡可以直管,但汉朝一百郡就只能在郡上面分派出机构州部。
其实就是下级分多了不好管了,一个上级机构对应四十个下级机构是极限。
所以,一个朝廷里仅有六部,县里仅有六房远远不够,根本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全部管理作用。
大顺的县下属衙门可以分出二十几个,而且因为当前人口少,这样知县管理起来仍然游刃有余。
知县老爷是掌总的,他不用去具体的操心审案子,不用掺和到治安、农业、城防等等琐事中去。那些都有专人负责。
这样的管理效率高多了。
简单说,想让“皇权下乡”,就是要大幅度增加“吃皇粮”的人员。
喜欢李自成的明末游戏请大家收藏:(www.adwzw.com)李自成的明末游戏阿达文章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