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东大旱。
江北地龙翻身。
夏与高丽贡辽。
天子追封刘妃为后谥明达……
一道琉璃像,对应一个谶言,每一道琉璃像,都是应验之前送入禁中。
最后三尊琉璃像是发现之前的谶言应验后送入禁中的,果然一个月后全部应验。
这要是秦始皇汉武帝见到这一幕,本能的感到恐惧,非得杀的血流滚滚不可。
就算是杨广刘子业李旦这些要么心比天高,要么残暴,要么懦弱的皇帝看了,也得先砍了高坎的人头再说。
但赵佶不一样。
这位艺术家先是大惊,随即大喜。
当即按照琉璃像的指示,到高家别院来找“高仙师”了。
赵佶让内侍取出最后那尊琉璃像,脸上满满的急切:“仙师啊,这琉璃像中的谶言已经全部应验,朕今日求指点来了,不知道诗中所言是不是真的。”
除了谶言,这琉璃像上还有一首狗屁不通的诗词:“今有紫薇辰,三世为帝尊,天下大治日,神复归仙身。”
其实赵佶的艺术造诣很高,文化修养自然也不低,要是往常看了这等打油诗,肯定会觉得臣下的马屁拍的实在太过粗糙,便一笑而过。
但这可是应验了谶言的琉璃像的打油诗,那就不是打油诗。
而是大道至简的仙音。
所以赵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,激动地一颗心差点跳出嘴来:这意思说,朕是紫微星降世?
是吧是吧?
朕还能回天界当神仙?
对吧对吧?
至于天下大治,这个不重要。
此时赵佶带着这个疑问询问谷雨,谷雨笑而不答,一伸手道:“官家,请到这间净室来。”
要是秦始皇汉武帝看他这番做派,说不定稍一犹豫就会下令砍脑袋。
但赵佶只觉得高仙师高深莫测,居然不敢多问。
净室空空,地上有两个蒲团,旁边靠墙的小几上摆着一炉檀香,四面墙壁也是一片空静。
两人各捡一个蒲团坐下后,谷雨开了尊口:“官家,我有一法,可看未来,官家可想看看自身前途,大宋国祚?”
赵佶完全不像个掌握大权的皇帝,竟不带半点犹豫,当即连连点头。
……
半睡半醒间,赵佶觉得自己魂飞天外。
飘飘荡荡,然后看见了那个名为赵佶的自己。
前二十年为端王,荣华尽享,恣意逍遥,端的是才子风流。
后二十年为皇帝,大权在握,唯我独尊,一言而决天下。
因为喜欢花木奇石,便开设应奉、造作两局,络绎不绝进献。
闻太湖有巨石,一言而出,便是拆了城墙也得送来。
宫中美人千篇一律,无甚趣味,便去宫外寻欢作乐——李行首李师师,那才是知音。
蔡氏父子、王黼、朱勔,只要让朕欢心,便是为官做宰又如何?
他本来可以逍遥自在,做一辈子太平天子。
可是这一切却在宣和七年急转而下。
赵佶不明白,联金抗辽之后,明明是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大好局面,怎么形势瞬间急转而下呢?
金国灭辽之后,马上南下,几十万大宋军队如同摆设。
短短两年,汴梁陷落,化为人间炼狱。
他从官家变成太上皇,最终成了阶下囚,被掳至苦寒无比的北方。
他坦露上身,披上羊皮,在金人的狂笑中,如牲畜一般爬行,跪在金人脚下叩首告罪。
他的妻妾,女儿,遭到最沉重的侮辱,一日接客百回,多被蹂躏而死。
他……选择苟活。
在耻辱、懊悔中残喘九年,受尽虐待,最终饥寒交迫而死。
那……
大宋呢?
身死之后,他不甘,懊悔,羞愧的一点残念,又飘飘荡荡,沉浮在这世空。
他看到九子赵构为了当皇帝做了完颜构。
这完颜构不愧是他赵佶的种,和他一样没种,怯懦。
宁可割地求和,杀忠臣良将,寒万民之心,却不愿意与金人交锋,更不愿意迎回父兄。
这方朝廷苟延残喘百年,终究还是亡在异军突起的蒙古人铁骑之下。
那个太祖一脉的皇帝赵昀,尸首被蒙古和尚从陵墓中挖出,倒尽水银,割了脑袋,融了皮肉,用头骨做了酒器……
这百年来,从来没有被他放心上的百姓,死了很多,很多。
百姓们口口相传,他赵佶是古往今来最窝囊,最恶心的亡国之君。
还不如夏桀商纣杨广呢。
朕是昏君,朕怯弱无能,任用奸佞……朕亡了大宋,毁了祖宗基业,朕悔不当初……
浑浑噩噩了不知多久。
赵佶忽然感觉一股吸力袭来。
他落在皇宫,呱呱坠地,成为这个大明朝唯一的继承人。
父皇给他取名字为厚照。
这一世当了皇帝之后,他又被骂为昏君,但实际上没那么昏。
他虽然爱玩,但不曾荒废朝政,奏折从未耽误批复。
刘瑾这家伙虽然是奸佞,但其实是压制了日益膨胀的文官的。
只不过太骄傲,连太监自己人都得罪了,朕只能用一张小纸条灭了他。
他不喜欢文臣,且努力重建武勋和他们抗衡,却也知道对能者要不吝敬重并许以大任。
甚至他还亲自领兵,取得应州大捷,打破鞑靼小王子,保证边疆数年太平。
可惜,他只活了三十一年。
死的原因既有点复杂,又有点窝囊。
表面上是落湖呛水,实际上却牵扯文武之争,母子矛盾,皇权和相权的争执……
不过无所谓了,他没挺过去,魂魄只能飘飘荡荡离开朱厚照这个身躯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