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回京去当皇夫之前, 程子安又升官了。
楚燕两国议和已是势在必行, 所以随着失地的收复,这一场大战也算是告一段落了,于是论功行赏之事便也被提上了日程。
祁阳是一个公正的人, 手下将领们一笔笔的战功他都记得清楚明白, 待到统计之后送到楚翊那里更是一目了然。于是楚翊看过之后便选了个晴空万里的好日子, 在燕阳城的校场上,当着三军将士的面开始了论功行赏。
此一役, 祁阳先是连丢了四城七镇弃城而逃, 本是该治罪的。然而他领兵守住了燕阳城, 如今失地也都收复, 于是功过相抵,楚翊对于他之前弃城而逃的事不予追究,也不再晋升他的官职,只赏赐了一些金银田地,算作奖赏。
对此,祁阳并没有什么异议。虽然他守住了北州, 领军击败了燕军本是大功一件, 但此前弃城而逃的事却也是不争的事实。楚律中, 凡军中将士, 不战而逃是为重罪, 可处斩刑。可以想象, 当初他弃城之事传入京城时, 朝中会有多少人上奏要将他处斩, 楚翊能压下众意保住他已是对他信任了。
而在祁阳之下,其余诸将却都真正的受到了封赏。一场场战役,一笔笔军功清算下来,大多数人都小升了一级,又得了不少的赏赐。在这其中,两个人的封赏最是引人注目,一个是此番领兵收复失地的定远将军洪勇,他一下子升了两级,当了壮武将军。另一个便是程子安了,她因着刺杀敌军主帅得手,也升了两级,从振威校尉升做了游骑将军。
洪勇的封赏没有人质疑,哪怕这一回打得容易,但收复失地确实是大功一件。但对于程子安的封赏,私下里却有人觉得不服,议论纷纷——不是杀死敌军主帅的功劳不够高,而是对于程子安为什么能杀死敌军主帅这件事,很多人都在质疑。
时至今日,很多人都知道了除夕那夜的事。虽然在楚翊的隐瞒下,北州军中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程子安曾经身陷敌营,但她领着八百精锐夜袭敌营,最后全军覆没只有她一人回来这件事,却是瞒不了人的。于是问题来了,为什么所有人都死了,她还活着?她不仅还活着,而且还能杀了广平王?!
这样的疑问,众人只能想到一个答案:因为她父亲程潜当时就是燕军的副帅!他们父子俩里应外合狼狈为奸,程捷杀死广平王让程潜得以当上主帅,程潜便也送了这份天大的功劳给程捷!
不得不说,这样的猜测并非全无道理,甚至距离真相并不是很远。至少程子安能活着回来,也确实是因为程潜的缘故,否则她不会成为那八百人中唯一的意外。
这样的怀疑和猜测很早就有,楚翊甚至就是因为这个,最近一直将程子安拘在自己身边,怕她听到这些流言蜚语而伤心。
但在这一日,因着对于程子安的封赏,这些东西还是被放在了明面上。有一个小将当场就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程捷之父乃叛国之人,如今更是燕军主帅!其人实不可信,更不应如此封赏,为防他父子狼狈为奸,还请陛下下旨将他逐出军营。”
这一回论功行赏,程子安并没有再站在楚翊身边,她和所有人一样站在高台下,以仰望的姿态看着高台上的楚翊。
楚翊一眼就瞥见了人群中的程子安,她的神色淡淡,并没有伤心哀戚或者愤恨不满,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早在她的预料之中。
程子安表现得不在意,但楚翊却不能容忍这样的质疑,于是她扬声回问那小将:“你觉得程潜当不得这样的封赏,是因为她杀死敌军主帅的功劳不够高?”
小将愣了愣,然后诚恳的回道:“并不是,末将只是……”
楚翊并不等他说完,便又道:“那你是觉得一军主帅谁都可以杀得了?比如你?”
小将立刻摇了摇头,说道:“末将做不到。”
于是楚翊又道:“既如此,你又为何质疑她的功劳?”说完她扫了一眼高台下的将士,继续道:“朕知道你们私底下都在说,程捷之所以能杀得了广平王,是因为她父亲那时便是燕军的副帅,他们父子里应外合才能得手。且先不论这个猜测是否属实,朕只问,若换做你们,无论手段如何,你们可有办法杀死广平王?”
广平王身死,对于楚国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契机。在他死前,燕国尚且没有退兵议和的意图,但他的死却间接带来了这样的结果。因为燕国人并不放心把数十万大军放在程潜这样一个降将的手中,而阵前接连换将也实在不是什么好的选择,再有国内的灾情牵扯,最终造成了燕国退兵议和的结局。
有些见识的人都能想到这些,而即便是没有见识的,在这军营里当了这些年的兵,他们也能明白主帅对于军队意味着什么。
但楚翊这样的说辞却显然不能服众,比如那小将便又说道:“末将知道这功劳不小,但末将信不过的是程捷这个人,与他做同僚,我等怕他有一日与他父亲一般投敌了!”说着略一顿,又道:“他的父亲如今在燕国已经身居高位,焉知他不会因为贪恋权势而去投奔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